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巧兔教学 > 儿童教育 >

是因为家长触碰到孩子的忍耐极限,才会导致孩子不听话吗?-ag真人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22 08:52 作者:沈岑 点击: 【 字体:

是因为家长触碰到孩子的忍耐极限,才会导致孩子不听话吗??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下面,巧兔教学的小编兔兔就来大家普及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是因为家长触碰到孩子的忍耐极限,才会导致孩子不听话吗?1

不少孩子都会让爸妈这么怨声载道:“这孩子怎么就喊不动呢?”“我都说了100遍了,你怎么就不听呢!”怎么样说孩子才愿意听,愿意改呢?今天就来跟大家谈谈“说了100遍孩子也不听”的原因。
什么是超限效应?
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案例
小宝在家里玩玩具,都会把玩具丢的满屋都是,从来不主动收拾。妈妈每天都会唠叨小宝,自己每天却依然帮孩子收拾。每天起床也让妈妈犯愁,她每天催十遍八遍:“快点!快点!你怎么这么磨蹭啊!”当然跟收拾玩具一样,妈妈每天念叨,小宝每天赖床。
分析:
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跟成人沟通,都要恰到好处。唠叨就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疲劳轰炸”,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就像马克?吐温一样。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大人们的想象,我们大人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互换下位置,去体验去感受。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应”的警戒线。
支招:
1、一天内批评不要超过两次
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而是多少会愧疚、反省,其实这就达到了批评的效果。第二次开始就感到厌烦,不过程度较小,但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所以一天之内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两次,不管是针对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切忌东拉西扯,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翻出来。爱唠叨的父母通常都会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叫你这么多遍都不起床,这孩子就是懒。吃饭也懒,干什么都得催!”这也是犯了“超限”的禁忌,要求过多、过高,孩子会觉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个你也会唠叨别的,索性让你说个够吧。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对当下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
3、用表扬代替批评效果更好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内改掉一个甚至几个坏习惯是绝无可能的,如果在他们努力改正的过程中,家长不改“他错了我就说”的批评风格,只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而干脆放弃尝试。其实,对于习惯了父母“唠叨”的孩子,表扬更管用。用表扬代替批评,有时效果会更好。家长要适当的宽容对待孩子,只要发现孩子比以前有一点儿进步了,都要给予鼓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掌声、一句鼓励、一个大拇指。
4、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
最后,父母还得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例如孩子经常弄坏玩具,妈妈可以说清楚下次再弄坏坚决不买了,如果他再不小心,以后只能玩别的。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而没有替补,这是对孩子有用的一课,让他意识到因为自己不珍惜玩具,最终要承担没的玩的后果。该孩子承担的,我们家长尽量不要过多参与,孩子做错事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就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要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家长提醒没有效时,不妨放手,孩子自己会“吃一堑长一智”。

是因为家长触碰到孩子的忍耐极限,才会导致孩子不听话吗?2

闺蜜打电话和我哭诉,她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管教自己8岁的儿子,她说每次发现儿子犯错,她只是简单的啰嗦了两句,孩子就开始反抗,甚至有时候多和孩子说两句话他就嫌啰嗦。

有一次闺蜜送孩子去上学,结果马上就要迟到了,儿子还在那里磨磨唧唧慢慢悠悠,这时闺蜜彻底火了,不停的给孩子说:"就要上课了,你怎么就不能快点,刚才我就提醒你很多遍了,可你就是不听,还是在这里磨叽。"

闺蜜还没有说完,孩子就开始捂着耳朵并朝闺蜜吼叫道:"你有完没完,你能不能够不唠叨了?"接着甩门就走。



闺蜜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儿子竟然开始学着顶撞自己,而闺蜜也发现越唠叨孩子越不听话,甚至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像我闺蜜一样,他们发现越是说教越让孩子有反感,而有一位心理学家也曾对小学的孩子做过一个实验,但问及孩子最不喜欢家长的行为时,有80%的孩子写道讨厌父母的唠叨。

其实,导致孩子有这种想法或者有顶撞父母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可能就是父母触碰了孩子的超限效应。



何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通常是指人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本能逃避反应,其实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但在事情刺激过多过强或者时间太久的情况下,人的心里也就会极其的不耐烦,最后出现反抗的心理现象。

而用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身上,那些过多的叮嘱唠叨以及说教,使得孩子越来越反感,于是他们根本听不进去,又或者是听的太多就像耳朵起了老茧一样,身体感觉到了麻木,因此才产生了超限效应。

当然超限效应引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人的忍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旦超过了这个极限,那么就会物极必反。



超限效应带来的弊端

1、 影响亲子关系

超限效应首先带来的一个弊端,那就是影响孩子和父母亲之间的感情以及关系,就像上面我们所讲的闺蜜家的孩子一样,面对母亲的啰嗦,唠叨,指责和训斥。孩子的反感心理越来越强烈,甚至他根本听不下去,也会觉得妈妈这样做完全就是多此一举,最后孩子和母亲越来越疏远。

2、 使孩子更加叛逆

很多父母反映自家孩子非常叛逆,越是不让他做的事情他反而越去做,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其实这有可能就是超限效应给孩子带来的更加叛逆效果,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孩子被逼急了,反而会和父母对着干。

3、 毫无效果可言

父母不要觉得经常性的去反复唠叨,孩子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他们也会非常听话,其实恰恰相反。

这种超限效应给孩子带来的往往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毫无效果可言。而且父母需要明白的是,你反复的唠叨,实际上是触碰了孩子的忍耐极限,这又怎么可能让孩子听父母的话呢?



父母应该避开超限效应和孩子真正有效的去沟通

1、 适当的给孩子一点自由空间

成长过程中的孩子不可能那么完美,他们肯定会犯错,但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要总是去不停的啰嗦和说教,而是应该适当的给他们一点自由的空间。一开始可以先批评,指责时不要太极端,总是穷追不舍,孩子会更加逆反。

2、 做好榜样,言传不如身教

父母要相信榜样的力量,而孩子的行为和举动基本上都是效仿父母而得来,所以总是用言语去教育孩子,不如身教来的效果明显。

例如:父母改掉拖拉的坏习惯,变得雷厉风行,说到做到,那么孩子也会和父母一样,这样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受益匪浅。



3、 点到为止,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都是没有任何重点的去教育,劈头盖脸的乱七八糟的和孩子翻旧账,其实这样反而造成孩子的厌烦感。

所以教育他们要点到为止,而且简单的说教以后父母可以放手不管,这样孩子能够明白自己犯错要承担严重的后果。

例如:督促孩子上学,他就是不听,这时父母就可以坐在一旁看着孩子去拖拉并且用迟到被老师训的后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这样才能起到真正教育的效果。

是因为家长触碰到孩子的忍耐极限,才会导致孩子不听话吗?3

1. 家长的过度刺激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理,叫做超限效应。它指的是当个人受到外界的过多刺激之后,容易出现不耐烦的心理现象。


先不说孩子,你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老板在开会的时候,如果一个问题强调了非常多遍,你就会开始不耐烦;当走到某家商店里,如果店员反复走到你的身边给你推荐一款产品,你会开始对这家店失去好感,甚至直接转头就走。

连大人对高强度的反复刺激都会表现出厌恶感,更何况是孩子。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有些家长可能因为害怕他们会忘记而不断耳提面命,或者因为没有耐心而不断催促,但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这这些不断重复的话语,非常容易让孩子产生排斥感,从而做出与命令相违背的行为来。

2. 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

在孩子2-3岁这个阶段,正是他们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并不断发展的一个时期,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作自我意识敏感期。


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开始想要得到自己的对生活的掌控权。于是便会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父母想要为他们拧开瓶盖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出声拒绝,并表示要自己来;当父母命令他们穿鞋的时候,他们会一脚把鞋子踢开,然后等到父母不再关注他们的时候,再乖乖把鞋子穿上。

这些其实都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在作祟,他们为了展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不受父母言语的控制,因此会做出一些在父母看起来"非常不听话"的行为。

3. 父母的表达方式出现了问题

有些孩子的"不听话"则是这样的情况:

父母拿了一个快递回来,把快递放在鞋柜上之后,特地叮嘱了孩子不要动。但是就是这句"不要动",触碰到了孩子对那一盒快递的欲望。于是当父母不在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己偷偷打开快递,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是所谓的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指的是,在没有完善的解释的情况下,一味的禁止反而会让人们对该事物更加具有好奇心。


人类对周身陌生的事物会有好奇反应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因此当父母用一句"不要动"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们陌生的事物上时,这时这个事物对他们来说就会有比之前更加强烈的吸引力,让孩子不断想要关注它、开启它,于是便会背其道而行。

除此之外,许多父母给孩子下达命令的时候,往往会使用恐吓或者威胁的手法,而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无法让孩子能够完全听进去的。

因为孩子无法认识到做这件事情能够得到什么益处,只是被迫从事。久而久之,父母会开始对这样不断地命令失去耐心,语气变得更差,孩子变得更加不情愿,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其实想要让孩子能够听进自己的话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父母可以用一下方法去尽量尝试

1. 改变自己的语气和态度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要尽量用更加和善平缓的语气,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得到尊重,从而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倾听父母的话语。

并且,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尽量说出让孩子做这件事或者不要做这件事的理由。有了充分的理由,让孩子能够明白做了这件事情之后所要承担的后果,他们才能够更加心甘情愿去遵守父母的命令。

2. 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

很多父母的叮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父母对孩子逼得太紧,让孩子完全没有做事的自由,从想要对此进行反抗。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不妨把更多的事情放手让孩子去做。

譬如父母想要让做家务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尝试着先自己拖地。虽然孩子是第一次做这件事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看惯了妈妈平日在家拖地的模样,他们对这一流程已经心知肚明,可以不用父母在一旁提醒。如果父母一直在一旁不停地纠正孩子、说孩子哪里拖不到位,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引起他们的反感。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