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沓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顶针是什么修辞手法作用)-ag真人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21 22:23 作者:唯课堂 点击: 【 字体:大 中 小 】
复沓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顶针是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木兰诗》学习内容全解,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唯课堂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复沓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顶针是什么修辞手法作用)1
【课文内容】
【文章分析】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背景介绍】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部流传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早已肯定,这首诗内容是“真实的”。1982年曹熙先生发表《木兰辞新考》,明确花木兰确有其人,“花”是后人加的姓,木兰本名穆兰,穆是鲜卑人的姓,出生在河南地,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参加对阴山之北柔然的战争。木兰的故事在中外影响深远。
(一)《木兰诗》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
(二)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
(三)当时北魏的都城是盛乐,离黄河很近。当时调来的军队就集结在黄河边上。
(四)燕山即燕然山。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及文常。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全诗,能概括主要情节,分析题材详略。
3. 能举例分析木兰的美好形象;深刻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字词积累】
词语解释
唧(jī )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dā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惟:只,另作"唯" 。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há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为"阿爷"。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指代父从军)。市,买。鞍马:马匹和乘马用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jiān)溅: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暮:夜晚。黑山: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公元429年,《北史·蠕蠕传》:"车驾出东道,向黑山"。
但闻:只听见。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jiū)啾:马叫的声音。公元429年,《北史·蠕蠕传》:"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一说金为刁斗,柝为木柝。李善注:"金,谓刁斗也。卫宏《汉旧仪》曰:昼漏尽,夜漏起,城门击刁斗,周庐击木柝。"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铁衣:古代战士穿的带有铁片的战衣。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明堂:皇帝用来祭祀、接见诸侯、选拔等所用的殿堂。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为,不做。尚书郎:官名,魏晋以后在尚书台(省)下分设若干曹(部),主持各曹事务的官通称尚书郎。
千里足:可驰千里的脚力,指好马。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均指愿得良骑速回故乡。
郭:外城。扶:扶持。将:助词,不译。以上二句是说父母互相搀扶着到城外来迎接木兰。
姊(zǐ):姐姐。
理:梳理。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huò)霍:磨刀迅速时发出的声音。一说,刀光闪动疾速貌。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花黄:当时流行的一种化妆款饰,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即同火的人。
"雄兔"二句: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
"双兔"二句:当两只兔子一起在地上跑时便区别不出它们的雌雄。傍(bàng)地走,指在地上跑。以上四句通过雄兔雌兔在跑动时不能区别的比喻,对木兰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赞扬和肯定,传达了一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观念。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著我旧时裳:"著"通 "着",穿。
古今异义
爷:卷卷有爷名
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走:双兔傍地走
古义:为跑。 今义:行走。
但: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为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郭:出郭相扶将
古义:为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户:木兰当户织
古义:为门。今义:人家、门第。
迷离:雌兔眼迷离
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一词多义
市: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度:关山度若飞(越过)
度已失期(估计,考虑)--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知识链接】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名称,主要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作者介绍】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阳曲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 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3):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4):征战沙场。
第三部分(5):凯旋受封。
第四部分(6):辞官回乡。
第五部分(7):附文赞词。
【句子分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织布机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在对着门织布。
2.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
再次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木兰代父从军这一主要事件。
4.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一问一答,既道出木兰的心事,也充分体现了本诗作为民歌的特点——朴实自然。
5.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册,每一册(都)有父亲的名字。
“军帖”夜传,“军书”达“十二卷”,表明军情紧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卷卷有爷名”点明上文叹息的原因。
6.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写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和长鞭。
运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谐木兰出征前紧张地购买战马和马具的情形,表现了她处事果断、精明干练的性格特征,渲染了木兰战前准备的紧张忙碌又井然有序。这里的“东西南北”都是虚指,不是实指。
8.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的嘶鸣声。
这八句,运用对偶、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表现了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也以宿营地的夜景衬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写出了一个年轻女子的情怀。
9.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10.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战地生活的艰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1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战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死了 ,有的胜利归来。
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烘托了木兰的英勇善战。
1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
上句以“天子”结尾,下句以“天子”开头,构成顶真写法。
1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被记了很多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
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侧面写出木兰英勇善战。
1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千里马,返回故乡。
木兰辞官不就欲还乡,体现了她不慕名利和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其秘密所在,木兰也不便明言。
1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
这几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木兰归家时爷娘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烘托了欢乐的气氛,极具生活气息。
16.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头发和在脸上贴花黄。
运用互文铺陈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洗梳妆的动作,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展现了木兰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体现了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
17.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恢复女子装束的木兰去见同伴的喜剧场面,成为高潮和结局。“皆惊忙”表现出同伍的士兵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衬托出木兰的谨慎机警。
1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眼常常眯着,(好辩认)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双兔为喻,很风趣。赞美了木兰的谨慎、机智。
【内容梳理】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说内容的详略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家中 (愿代父征)——详写
途中 (辞家而去)——详写
战场 (十年征战)——略写
朝堂 (建功受封)——略写
家中 (亲人团聚)——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略写英雄气慨
好处:(1)内容: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结构: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2.木兰的形象:
孝顺 爱国 谨慎 不图名利 深明大义 德才兼备 智勇双全
3.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有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一个平凡女子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至辞官还乡的不平凡经历,表现了木兰深明大义、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等优秀品质,歌颂了她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写作练笔】
把《木兰诗》写成故事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木兰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阅读扩展】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巾帼英雄红娘子是河南人,但原籍何处,并没有明确记载。她从小跟随艺人们流浪街头,走马卖艺。史书称她是“绳技红娘子”,就是耍杂技卖艺的女演员(类似走钢丝的演员),因卖艺时身着红装而得名。崇祯末年,她团结和组织了一批杂技艺人与贫苦农民,在河南信阳鸡公山起义。诛杀贪官污吏,地主豪绅,焚毁官府,破狱放囚,打开粮仓,赈济饥民,深受贫苦百姓的拥护,后成为明李自成军中女将,李信之妻。
秋瑾近代革命家、作家。浙江绍兴人,别号鉴湖女侠。生于福建,曾随父旅居台湾、湖南。庚子事变之后思想剧变,决计献身革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留学,次年七月,加入同盟会。她经常登坛演讲,鼓吹革命,又学习射击和制造炸药,准备日后进行武装斗争,成为激进的革命活动家。 后参与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先期发动,失败牺牲。13日,秋瑾在绍兴被捕,15日,从容就义。1913年,孙中山曾到杭州秋瑾墓致祭,题赠"巾帼英雄"匾额。
【关注并私信我,免费领取电子版】
复沓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顶针是什么修辞手法作用)2
湘江曲
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张籍,字文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
张籍的乐府诗,白居易曾有过“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的评价。他宦游湖南时写的《湘江曲》,更是语浅情深,看似平常然而奇崛。
这首诗,寓新语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诗的首句先点染秋日湘江的景色。秋日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开阔。七个字中出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多感的秋天,笔意轻捷而富有变化。联系全诗送别的情境来理解,秋江的无潮反衬出诗人新潮难平;秋江的开阔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郁结。
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具体交代送行的时间,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分。第一句着重写空间,第二句着重写时间,而且,次句开始的“湘中”和首句开始的“湘水”,“湘”字重复,不仅加浓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加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流利自然,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是获得流利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首诗的后半首就是这样。
“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回旋复沓的旋律,再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就对送别的意绪作了反复其言的充分渲染。如果说,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还是平和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归”,则为变奏之声,急管繁旋,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
最后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景。“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写,诗人伫立江边遥望征帆远去的情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动静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仿佛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这种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绝妙江南曲,凄凉怨女诗。古风无敌手,新语是人知”。(姚合《赠张籍》)张籍这首诗,特别是他的那些优秀的乐府诗章,浅语皆有致,浅语皆有味,达到了语浅情深、平中见奇的艺术境界,因而为人们所传唱。
复沓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顶针是什么修辞手法作用)3
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即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
基本含义
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汉语"修辞",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修辞,狭义上就指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言文字修辞。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
①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修辞方法)
②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修辞活动)
③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
④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
修辞特征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文 化传统的影响 ,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 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 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 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 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修辞手法
列表
已知的修辞手法 (修辞格)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 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复沓,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 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 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几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 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有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 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设问、反问。
作用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先问后答,自问自答。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地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
常见手法
常见修辞方法有:比拟、比喻、排比、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 满招损,谦受益。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借喻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指"群众的一切财产")
-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 比喻
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像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拟人
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借代
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拈连
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夸张
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b 夸张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双关
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映衬
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对偶
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
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整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层递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层递。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错综
为了避免语言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出现,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故意写得参差错落,目的是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错综可分为三种:
1)更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换,避免重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出现时改变顺序安排,原来的意思并不改变。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
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一类修辞方式,也可称为互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实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仿词
更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要,这就是仿词。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例:①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并未把那个"理"讲出来。
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解释:本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即从嗅觉(香气)写到了视觉(浅紫色的),把无形的香 气转化为了有形的颜色。
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江河《星星变奏曲》
解释:运用通感将听觉(声音)赋予视觉色彩(闪闪烁烁),突出了声音的隐隐约约、时断时续。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解释:本句中"千里"与"万里"运用互文手法,即可译为: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 复沓
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综合运用
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1)兼用:各种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
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
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
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比喻 比喻 | | 对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