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字头下面一个青草的青是什么字-ag真人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9-18 20:37 作者:七彩课堂 点击: 【 字体:大 中 小 】
竹字头下面一个青草的青是什么字?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电子打印版)最新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必考生字大汇总,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七彩课堂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竹字头下面一个青草的青是什么字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生字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识字)
*我会认
天地 土地 人工 人民 你好 你的 我国
他们 木门 口水 水土 上下 今天 古人
今古 站立 车站 坐车 坐下 雨雪 下雨
雪天 吹风 风气 花朵 小鸟 鸟儿 对错
一对 工人 山坡 对子 红花 上天 竹子
白羊 兔子 雨水 牛羊 日本 天空 他人
爱我 大地 目录 手表 耳机 月亮 田园
风雨 对面 高山 青虫 人头 木头 风风火火
*我会写
一只 二天 三口 四天 五片 六人 七双
八个 九日 十月 山上 上山 山下 大山
石头 石块 大石 石子 人口 目光 目前
耳目 耳朵 手心 手足 足球 双手 日月
日出 月儿 月光 水土 山水 火山 大火
火光 田间 田地 禾苗 禾田 虫子 毛毛虫
飞虫 白云 云朵 右方 右手 火苗
*反义词
天—地 左—右 前—后 上—下 今—古
水—火 日—月 日—夜 大—小 多—少
*我会背
1.《金木水火土》
四五,金木 。
分 , 照 。
2.《对韵歌》
对雨,雪对 。 对树,鸟对 。 清对 秀,柳绿对桃红。
第二单元
*我会认
爸爸 妈妈 马路 泥土 小马 不是 土地
田土 画画 打水 打鼓 下棋 母鸡 公鸡
小鸡 写字 字母 词语 句子 儿子 擦桌子
搭积木 折纸 白纸 语文 文字 数学 学习 音乐
*数量短语(量词)
一条小鱼 一只鸡 一条虫子 一只虫子
一座山 一朵云 一朵花 一只鸟 一支笔
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 一张床 一个人
第三单元
*我会认
奶奶 牛奶 小妹 妹妹 白云 白色 皮球
皮毛 皮衣 小牛 小马 小桥 木桥 石桥
小鸟 天台 台风 小手 写字台 雪花 白雪
月儿 儿女 雪人 小草 草地 大家 画家
不是 是的 马上 花草 下车 打车 山羊
牛羊 小羊 走路 走开 马车 火车 走了
也是 也会 车站 汽车 坐车
*我会写
门口 人口 日子 日月
耳目 目光 田间 田土
第四单元
*我会认
秋天 秋风 秋季 生气 气球 火气 树叶
大树 树林 叶子 叶片 一片 一片片 飞机
飞走 起飞 开会 会了 一会儿 好的 是的
小船 轮船 两头 两个 两朵 现在 站在
坐在 走在 看见 看看 看着 见了 再见
闪闪 闪亮 闪开 星星 星光 星座 江南
江河 江边 南方 南边 南北 采蜜 采莲
采花 莲花 莲叶 莲子 小鱼 金鱼 鱼儿
吃鱼 北方 北京 东北 尖刀 尖尖的 说话
说一说 春天 春风 春节 青蛙 青青 青草
青色 牛蛙 夏季 夏天 弯刀 弯月 弯弯的
顽皮地说 就是 冬天 过冬 冬季 男生
男人 女生 女孩 开门 开关 男女 关门
开心 写正 坐正 反对 正反 正方 飞鸟
大地 雪人 一群
*我会写
好了 走了 来了 子女 儿子 叶子 叶片
人口 人家 个子 个人 一个人 大小 大人
大火 月牙 月儿 月亮 日月 儿女 鸟儿
头发 人头 石头 里头 里面 心里 可爱
可口 可乐 东西 东方 东风 西方 西瓜
西门 天天 每天 天气 四天 四个 四季
是的 不是 男女 女生 女子 开门 开关 开心
*反义词
大—小 上—下 南—北 男—女
东—西 开—关 正—反 来—去
第五单元
*我会认
远看 远方 远近 有了 没有 白色 色彩
本色 走近 近处 听见 听说 听话 无色
无人 声音 声母 还来 还在 还是 很多
许多 黄牛 黄色 黄叶 一只 小猫 一边
左边 鸭子 杏子 杏叶 杏树 桃子 桃红
桃花 书包 作业 作业本 铅笔 笔袋 钢笔
上课 下课 课间 课本 刀具 学校 校门
明天 明月 灰尘 从来 从前 众人 众多
森林 一条 条文 升起 升国旗 中国 国家
国旗 红旗 彩旗 红灯 红色 红花 歌曲
唱歌 歌声 起立 起来 那么 多么 美丽
美好 中午 午后 午饭 晚上 夜晚 昨晚
昨天 昨日 今年 今天 下午
*我会写
水车 水牛 开水 来去 去了 去年 来了
走来 来自 不是 不对 不好 小马 小牛
多少 少见 少年 牛羊 牛车 水牛 果子
水果 苹果 小鸟 鸟儿 飞鸟 早上 早安
书包 书本 小刀 刀子 大刀 尺子 尺寸
本子 木头 树木 树林 林子 森林 土地
田土 尘土 力气 有力 无力 开心 心里
关心 心中 中间 中国 五个 立正 起立
立好 正中 正好 果皮
*数量短语(量词)
一头牛 一只猫 一只鸟 一颗枣 一个桃
一堆杏子 一群鸭子 一个苹果
*量词儿歌
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金鱼,四只鸭,五本书,
六支笔,七棵大树,八朵花,九架飞机,十辆车。
量词千万别用错 ,用错就要闹笑话。
第六单元
*我会认
影子 电影 前后 前面 从前 黑色 黑狗
小狗 黑白 左右 左方 左边 左手 右方
它的 它们 雨伞 白兔 兔子 最后 最好
最美 公鸡 公公 公母 写字 书写 写作业
雨点 小点 点心 就要 要是 过河 过桥
过马路 送给 当时 当天 一串 串串 可以
以前 以后 以为 成为 成长 诗人 诗歌
数数 数一数 数不清 彩虹 彩色 空中 空间
天空 走到 到了 到处 远方 方向 东方
没有 没了 更加 更红 绿色 绿草 绿叶
出发 出去 长出 长大 长高
*我会写
现在 住在 坐在 后头 后面 后方 我们
我的 我家 好人 好朋友 长短 很短 比一比
尾巴 下巴 比分 把手 一把 一把伞 下车
下雨 雨伞 雨衣 雨点 个人 一个 人们
我们 它们 他们 问题 问好 问号 没有
有空 有人 半月 半天 一半
从来 从前 你们 你的
第七单元
*我会认
睡觉 睡了 那边 那么 那个 大海 海边
海口 认真 真的 老人 老了 老师 师生
好吗 什么 天亮 有时 时候 候车 气候
觉得 很多 很少 很大 穿衣服 穿上 服气
快乐 快点 快慢 蓝天 蓝色 蓝蓝的 哭笑
笑了 笑着 方向 走向 贝壳 宝贝 娃娃
女娃 男娃 挂着 挂起 挂在 活动 快活
生活 金色 金鱼 黄金 哥哥 大哥 姐姐
姐妹 姐弟 弟弟 叔叔 伯伯 爷爷 奶奶
*我会写
刚才 才是 明天 明年 明亮 明日 同学
一同 学生 学习 学子 自己 自行车 自我
雨衣 己见 又是 又有 好的 是的 和气
和平 白天 白云 白色 又大又红 又长又软
又宽又远 又白又亮 又高又大 又大又多
第八单元
*我会认
一群 羊群 牙齿 步子 因为 为什么 为了
参加 更加 加法 加上 山洞 洞里 小洞
睡着 着火 乌鸦 乌云 鸦片 到处 处处
找到 找一找 办法 办好 旁边 旁人 身旁
许多 也许 放好 放学 高处 长高 高山
住处 住下 住在 孩子 小孩 女孩 玩吧
玩耍 玩家 走吧 好吧 发芽 发现 爬行
爬走 爬呀 很久 好久 久久 变化 变红
变了 医院 医生 军队 军人 生日 放进
*我会写
竹子 竹林 竹叶 牙巴 月牙 马儿 小马
马车 不用 可用 用处 几个 几人 几步
一只 石子 石头 多少 许多 很多 出发
出来 出山 看见 见到 听见 对了 全对
对错 妈妈 妈咪 全部 完全 全都 回家
回来 来回 工人 工厂 厂长 工作
竹字头下面一个青草的青是什么字2
梁尚直的竹篾手艺在当地很出名。
儿子梁国勇(右)回来帮忙后,梁尚直养鸡轻松了不少。
梁尚直是蹦着走的养鸡人。
每日清晨天不亮,梁尚直就会被院里的鸡鸣声叫醒。只要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他便心安而满足。
梁尚直今年已经65岁了,虽然腿部残疾对身体有一定影响,但他却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从曾经的建卡贫困户到摘掉贫困帽,再到如今想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梁尚直说养鸡这事不但让自己成了当地有名的山鸡哥,还会让更多的人受益匪浅。
“虽然我腿脚不方便,但我过得不会比别人差。”梁尚直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1
“蹦了一辈子早习惯了”
梁尚直是云阳县故陵镇兰草村人,他的家乡有云阳东大门之称,与奉节县接壤。
故陵镇是云阳县工商业和运输业发展较早的地方,这里有较早形成的长江客货码头。梁尚直告诉记者,喝江水长大的他,从小就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和勤劳致富的道理。但他一直深感遗憾的是,自小家里的条件不好,4岁与小伙伴玩火时又不幸烧伤右腿,又因治疗不及时,导致落下病根,只能单腿走路。
记者委婉地问,单腿走路的感觉是个什么样?他直率地回应:“全靠蹦!”
原来,除了坐下时梁尚直的右腿可以稍稍放松一些外,多数时候他的右腿都是呈收膝状。但梁尚直很乐观,他笑着说:“蹦了一辈子,早蹦习惯了。毕竟各有各的活法,就当是强身健体了。”
简单直白一句话,里面包含的五味杂陈,也许只有梁尚直自己才知道。
2
“腿虽不便双手是好的”
因为腿脚不便,梁尚直自小不能干重活,更不能外出打工挣钱。咋办?
“腿虽然不方便,可我双手是好的呀。”25岁那年,梁尚直开始跟着村里的师傅学竹编,由于干活努力、勤奋用心,他很快成为镇上有名的篾匠。
“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梁尚直告诉记者,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程度。
不过,这些年提篮、筲箕、撮箕、箩筐、背篓、筛子等竹器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当一名篾匠的收入越来越少。记者从故陵镇政府了解到,梁尚直是个闲不住的人,为人和善,见人就笑,因为单腿走路的原因,镇里人对他的印象特别深。除了当篾匠,他还养过兔、养过蚕,多年来靠自己的努力,尽力维持着一家人生活。
“梁尚直一辈子不忘自食其力,克服种种困难,撑起整个家。”故陵镇政府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篾匠活路越来越不好做,几年前梁尚直家里陷入困境,成为村里建卡贫困户。
3
“凡事不能好高骛远”
正像镇政府相关人士说的那样,梁尚直一辈子不忘自食其力,为了摘掉穷帽子,他向镇政府表达了脱贫致富的心愿。
脱贫靠项目,什么最合适?养鸡!
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200只鸡苗送到梁尚直家,他也通过相关政策成功申请到小额贷款。不过,养鸡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记者了解到,刚开始时因缺乏技术,200只鸡苗死掉一半,梁尚直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镇村干部为他请来了兽医站专家,帮他检查剩余鸡苗的情况,传授养殖技术给他。梁尚直虚心请教,刻苦学习,通过不断摸索,硬是学到了不少养殖经验,最终把剩下的鸡苗养成出栏,收入万余元,保住了创业本钱。
谈起过去养鸡时遇到的困难,梁尚直笑着说:“我觉得养鸡还是有前途的,凡事都不能好高骛远,得慢慢来,没有亏本就说明在向前发展。”
4
“照顾鸡苗像照顾孩子”
2018年,有了一定经验的梁尚直在兽医站专家指导下,又买了800只鸡苗。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困难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这么多的鸡苗需要一个保温室,可家里没这么大的地方,梁尚直犯难了。这一时期,梁尚直的大哥去世,把房子留给了他,悲痛的梁尚直在家人帮助下,把房子改造成了保温室。随之,这里也成为了他养鸡场的主要阵地。
梁尚直告诉记者,改造好的保温室有三层楼,每天天不亮,他便起床提着食桶一层一层蹦上楼给小鸡们喂食。小鸡吃食时,他就待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鸡仔开心的时候,各个神采奕奕;不开心时,就会蹲在一旁不作声。”梁尚直说:“照顾这些鸡苗,要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才行。”
从陌生到熟悉,从门外汉到土专家,梁尚直的养殖技术进步飞速,养鸡场也逐渐步入正轨。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鸡苗存活率在90%以上。通过养鸡,梁尚直顺利摘下了贫困帽。
5
“想带村民走致富路”
记者了解到,为了适应消费者需求,梁尚直决定转移阵地,尝试着把鸡从养鸡场里放出来,逐渐散养在宽敞开阔的林木间。
梁尚直介绍,老家这里有良好的光、热、水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小鸡们除了吃谷物、玉米等,还吃大自然中的虫子和青草。他的鸡不仅肉质鲜香、嫩滑,还绿色健康、营养丰富。鸡一出栏,就被周边乡镇、县城的老顾客订购一空。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山鸡哥。
由于销路不错,去年上半年梁尚直又养了5000只鸡,养鸡场越办越大。“亲戚们劝我不要搞大了,怕亏。但我觉得,有时候做事情看准了后,还是要胆子大一点。”梁尚直说,现在电商销售火爆,他想往这方面发展,于是把在外务工的儿子儿媳喊回家帮忙,“毕竟我年纪大了,手机、网络这些搞不太懂,但年轻人玩得动。”
梁尚直的儿子梁国勇告诉记者,如今他和父亲各顾一头——父亲照顾家里的养殖场,保证鸡肉的质量;他回村后立即投入到电商平台线上营销的学习中,尽快把售卖阵地搬到网上。梁国勇说,经一家人共同奋斗,去年出栏1万只鸡,收入30万元。
关于今后的打算,梁尚直有很多新计划。“现在孩子回来帮忙了,今年我要修好养鸡场的供水池,再养1万只鸡,把养鸡场做大做强,把山鸡哥的名声越叫越响。”梁尚直笑着说:“另外,我想带着其他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梁尚直说,这是他晚年最大的心愿。
竹字头下面一个青草的青是什么字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9月,林占熺在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黄河滩地菌草示范基地。 资料图片
2010年6月,林占熺在福建农林大学指导“发展中国家菌草技术培训班”学员采收自己栽种的菌草菇。 资料图片
2017年8月,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查看12年前种植的巨菌草。 资料图片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里,一株株青草破土而出、顽强生长。
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一排排五六米高的巨型绿草在微风中摇曳,寄托着当地农民的致富希望。
这种神奇的草叫菌草,从35年前诞生至今,它已在中国31个省份和全世界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发明菌草技术的人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
7月2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黄河滩地上,一位老人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代表介绍着菌草技术。他就是林占熺,今年已78岁,仍在为菌草的研发和推广而忙碌着。“我一直有个心愿,让菌草成为中国送给全世界的礼物。”林占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菌草梦”。
“以草代木”,“点草成金”——
“我感觉发现了新大陆”
38年前的一次考察,改变了林占熺的人生轨迹。
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跟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长汀县。长汀县是福建省较早开始香菇栽培的地方,人们希望依靠香菇种植脱贫致富。但是,栽培香菇通常需要先砍树,用树木做成菌棒,再在菌棒上播菌种。种了香菇,就少了树木,当地“菌林矛盾”突出,生态恶化。
来到长汀县河田镇罗地村,林占熺被眼前的情景深深触动了。这里的“悬河”高出两边耕地一两米,“悬河”四周山丘荒秃、植被稀疏、耕地沙化,一派凄凉。
“能不能‘以草代木’,减少对森林的消耗?”早在1971年,林占熺在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时,就萌生了这个念头。长汀县之行,让这个念头再次涌上他的心头。回到学校后,他一心扑到“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上。
没有研究经费,林占熺就自己借了5万块钱。“那时我一个月工资才50多块钱,5万块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林占熺坦言,自己当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1986年10月的一天,实验室的培养基里长出了一朵香菇。林占熺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作原料,“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的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回想起当年的场景,年过古稀的林占熺依然激动不已:“我感觉发现了新大陆。以后发展菌业,可以不用砍树了!”从此,“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诞生了。
1988年,“以草代木”发展食用菌被列为福建省科技兴农项目;1991年,菌草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菌草技术很快受到社会的重视,连续获得国际国内发明大奖。是用这项技术去办公司挣大钱,还是把技术推广到农村去,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林占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连云村是林占熺技术推广的第一站。林占熺手把手地教当地农民菌草种植技术。为打消大伙的顾虑,他承诺:“赚钱归你,亏了我赔。”嘴皮快磨破了,总算有27家农户愿意尝试用芒萁、五节芒等野生菌草栽培香菇。
从此,林占熺经常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下班后到福州台江码头,乘坐夜里开往尤溪县的船,赶到村里指导农民。经过此番努力,示范农户全部获得了好收成。菌草技术帮助这个小山村的种菇农户彻底告别了贫困。“一年脱贫,二年致富,三年盖新房,四年讨媳妇。”当地老百姓用这样的顺口溜赞美林占熺“点草成金”。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小小菌草改写了一个个贫困村的命运
菌草技术诞生于福建,但没有止步于福建。林占熺的“菌草梦”是让全国、全世界都能发展菌草生产。
1996年,中组部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了针对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培训班,邀请林占熺介绍菌草技术。
会议间歇,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委书记的柳富向林占熺提出,彭阳县有丰富的作物秸秆,希望能够利用菌草技术种菇。也就是那一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
1997年4月,响应“闽宁协作”号召,林占熺携带6箱菌草草种来到彭阳县。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他用当地的废弃窑洞和土砌的菇房种菇。这里的冬天,气温低到零下20多摄氏度。林占熺和同事每天晚上沿着崎岖的山路,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一户户察看菇情,发现、解决问题。当年,示范户全部种植成功。
菌草在彭阳县成功扎根,这让林占熺对西部地区菌草扶贫充满信心。第二年,林占熺团队又在永宁县的闽宁村建设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打算在这里教村民用菌草技术栽培双孢菇。闽宁村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是一个生态移民村,后来发展成为闽宁镇。当时村民刚从山大沟深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搬迁过来,没见过菌草,更没见过用菌草栽培食用菌,大家顾虑重重。
敢想敢干的村民刘昌富第一个“吃螃蟹”,他在自家院子里盖起菇棚,结果大获成功。“头一年我就挣了7000多元。以前哪里见过这么多钱?”刘昌富说。其他村民看到成效,纷纷搭棚种菇。
2001年,村民给林占熺的团队送去锦旗。刘昌富忐忑地问道:“你快60岁了,以后还会来帮我们吗?”“还会来!只要你们需要我,70岁了我也会来。”林占熺说。
林占熺没有食言。近两年,他又把最新的菌草技术科研成果带到闽宁镇,再次带动百姓增收。“我要用我的技术,为乡村振兴贡献新力量。”林占熺说。
2021年热播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西海固移民搬迁的故事,剧中的菌草专家凌一农,就是以林占熺为原型创作的。
菌草产业成为了闽宁镇的特色产业,闽宁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61元,较1997年增长了29倍。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小小菌草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林占熺一直活跃在菌草研发和推广的一线,他的身影出现在沙漠荒滩、黄土高坡、青藏高原。多年来,林占熺屡获殊荣:“中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2020年7月,中宣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林占熺作为代表接受了哪个平台的ag可以试玩的荣誉证书。
至今,林占熺的团队已筛选、选育49种菌草,菌草技术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扩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众多领域。
能致富,能治沙——
在黄河两岸筑起千里屏障
经过反复实验,林占熺发现,菌草不但能致富,还能治沙。“菌草生命力强、根系发达,有很好的固沙功能。菌草还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林占熺说,巨菌草、“绿洲1号”等高产优质的菌草新品种已成为生态治理中的重要角色。
从2013年开始,林占熺和他的团队驻扎进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9年时间里,不断摸索用菌草防风固沙阻沙。第一年,他们种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复生”后,终于制服了流沙。林占熺还发现,“绿洲1号”菌草能耐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可以在黄河滩上安全过冬。
乌兰布和菌草防风治沙基地的试验结果显示,菌草成功固定了流动、半流动的沙地,2013年种植的菌草,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固沙作用。并且,鲜草亩产量平均达12吨,一亩沙地种植菌草产值可达近3000元。在种植菌草后的沙地上栽培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长势良好。
今年6月8日,中宣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4位脱贫攻坚领域党员代表与记者见面交流,林占熺就是其中一位。林占熺展示了乌兰布和菌草防风治沙基地的照片,并表示,要在黄河两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
在福建农林大学里,有一栋白色的六层小楼,上面挂着三块国家级的牌子:科技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菌草生态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五楼会议室墙上挂着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中国地图上用一个个红五星标记的,是黄河流域的菌草示范种植基地。这是林占熺的“作战地图”。
林占熺正一步步接近他的目标。如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河南省武陟县等地,一个个“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拔地而起。
“中国草”,“人类命运共同体草”——
联合国向全球推广
近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东高地省戈罗卡镇近郊,一场培训班正式开班。原本是30人报名,没想到一下子来了七八十人,大伙只得用竹子和木杆临时搭建起一个教学棚。授课的是4名中国专家,讲的内容是如何种植菌草。
巴新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97年,应东高地省政府邀请,中国专家组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在东高地省鲁法区建立菌草技术示范点,帮助人们脱贫致富。林占熺清晰记得当年的情景。
1998年初,菌草技术在巴新实验示范成功后,当地要举办一个庆祝大会。到达大会现场,林占熺放眼望去,只见三根电线杆竖立,中间的电线杆最高,上面挂着中国国旗。“我们当时很感动!我们想到的不是钱,不是名利,而是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林占熺说。
扎卡阿博里是一位住在东高地省的家庭主妇,她每天到自家菇棚采摘蘑菇。2020年,仅种菇一项,她就收入1.5万基纳(1基纳约合1.83元人民币)。当地大部分家庭种植咖啡和蔬菜,年收入只有一两千基纳。“菌草和鲜菇容易种植,不需要化肥和农药,经济效益是过去种包菜的20到30倍。通过种蘑菇,我们家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我给孩子缴了学费,添置了新衣物。”
巴新人民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还有人称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草”。如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
在卢旺达,菌草同果树、玉米和大豆等间作、套种以保持水土,被卢旺达农业委员会向全国推广。在斐济、莱索托、中非共和国、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和老挝等国,菌草被用来改善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越来越多国家用菌草开辟出脱贫致富和环境保护的新路径。
菌草技术发明成功后,引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粮农组织的关注。1994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2017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和平发展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