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巧兔教学 > 生活常识 >

秦朝为什么要开凿五尺道-ag真人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0-07 00:08 作者:掌上曲靖 点击: 【 字体:

秦朝为什么要开凿五尺道?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我们去寻觅了隐藏在曲靖那条秦朝五尺道,那里杂草丛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掌上曲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秦朝为什么要开凿五尺道1

秦代修建的“五尺道”,与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并称秦朝七大工程,是“北上中原,南下交趾,西去天竺,东连夜郎”的古代交通线。“五尺道”是秦汉以来,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重要交通要道。在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现代交通史上,“五尺道”早以消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更是少之又少的人知道,在我们曲靖沾益境内的九龙山中,静静地藏着一条完整的秦代修建的五尺道以及“毒水”石刻。

杂草丛生中找寻“五尺道”

初秋的一天,我们来到沾益浑水塘村九孔桥景区,与在此外做生意的陈平亮夫妇打听五尺道的方位,从小在这里土生土长的陈平亮拿了一把砍刀主动帮我们带路,我们一行4人从九孔桥驾车向山上前行,车辆行驶不到2公里便下车步行,沿着左边一防火站山口徒步进入,这条路有2米多宽,虽然杂草丛生但看得出来有车轮压过的痕迹,我好奇地问导游,这就是五尺道吗?他笑着说那是被后人改造成森林防火通道的“五尺道”。步行1公里后,真正保留着原始模样的秦五尺道出现在眼前,只见一条被两边的绿色植物包围的小径上依稀可见青石横置相砌而成的路面,由于常年很少人行走,道路很多段已被杂草覆盖住。用砍刀砍去树枝,轻轻拨开古道上的杂草,亮光整齐的滑石板和马蹄印呈现在眼前,让人不得不联想到那些马帮、商道行走的情景……

秦代时的“五尺道”,(道路宽度大约为今天的1.155米),因它的宽度是秦代时的“五尺”,所以史称“五尺道”。五尺道是指常頞开通的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曲靖的古代交通,现存沾益九龙山段为秦代到明清时期的通京官道。该段五尺道长约2公里,道宽2—2.5米不一,青石横置相砌而成。1999年被县政府公布为沾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被曲靖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以“五尺道”两侧50米外延为界,南至黑桥村,北至九龙山村。因此,五尺道开通,对于秦朝及以后历代王朝政权的巩固,中央王朝在边疆的统治地位的加强,郡县制度的确立,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吸收和传播中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吃水不弯腰”

在“五尺道”右侧山崖上,有一高出路面3.5米的依山靠崖岩石,突出崖壁0.5米,上面镌刻着两个醒目的红色大字“毒水”。不仅让人猜想,此“毒水”石刻当真为诸葛亮所刻吗?若真是诸葛亮所刻,那历史记载里那湾毒死蜀兵的清泉又在何方?带着疑问,一步步寻找探秘。传说在离“毒水”石刻北面100米左右的“五尺道”右山坡下,有一潭清澈的泉水左角压有一三角形岩石,中间雕琢一石碗,石碗中央有一缝隙,清甜之水冒缝而出溋至石碗,满而不溢,饮而不干,人蹲身低头即可畅饮石碗中的水,故命名曰“吃水不弯腰”,以前过往的行人到此,都要体会一下吃水如何不弯腰的乐趣。

据史载:三国鼎立时的公元225年。当时,南中地区的大姓和夷帅倒戈反蜀。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的大业能顺利进行,就必须先解除南中反叛的后顾之忧。便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率领军队从今四川成都出发,兵分三路,征讨南中。诸葛亮了解到孟获在南中地区为夷、汉所服,诸葛孔明因而亲率南征军队出成都,克越嶲(西昌),“五月渡泸(金沙江),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中言),下堂琅(会泽、巧家),向东追击孟获,时值李恢兵进味县(今曲靖),诸葛亮就与孟获决战于南盘江上游(今曲靖、沾益)一带。在交战中,诸葛亮采纳马谡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攻心”战略,多次生擒孟获后不杀,又释放让其再战。最后,孟获心悦诚服地向诸葛亮发出:“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的誓言,愿归顺,南中地区遂得以平静安宁。三军会于味县后,诸葛亮便率领南征军队由滇东班师返回成都。

“毒水”不毒

相传诸葛孔明率领南征军返蓉行至深沟(古时名,因道路两边都是高山而得名“深沟”)处,见群山环抱,青峰叠翠,树木参天,遮阴蔽日。道路旁有一潭清亮的泉水,诱人无比。南征的蜀军长途跋涉,口干舌燥,人困马乏,见此泉甚喜,诸葛亮便命在此小憩,许多部卒都去潭中取水解渴,片刻,饮水者都呈现出痛楚难忍之苦相,有的随即倒地而丧命,惨不忍睹。至此,诸葛孔明方知泉水中有毒,即刻下令禁止三军不可再饮。又为了防止过往此处的行人饮用此水同遭厄运,就在泉南100米左右处的道旁左边岩石上,镌刻上陡然醒目的“毒水”两个大字,以告诫来往此地者,此处泉水有毒,不可饮耶!

此水乃系山泉,那毒从何来呢?为何如今人们又争相饮之而不被毒倒?据传说,古时此地森林茂密,荆棘丛生,飞禽走兽常出没于此,常有孔雀到此潭边饮水,并将屎屙在泉水中。诸葛亮的南征返蓉军到此停息,不知泉水已被孔雀屎所污染有毒,饮用后便中毒死亡。而考古人员则表示,这不过是个古老的传说而已,据考古部门透露,“五尺道”的确为历史遗迹,但“毒水”石刻是否为诸葛亮所刻,却无从考证。

当我们站在毒水旁,早已不见当年那种波澜壮阔的景象了,一条深深地峡谷中仅存的一点流水也几近干涸,原本树木林草覆盖的山体被正在建设中的高速公路挖掘得满目疮痍,整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我想毒水再得不到保护的话,它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曲靖日报 记者 杨学荣 文/图

秦朝为什么要开凿五尺道2

“五尺道”是由封建中央集权王朝(秦)正式修筑的通往云南等地的交通干线,是中原内地开辟西南的门户通道,是秦中央政权及其在巴蜀、荆楚等地建置郡县,并交通滇东北、滇中地区的重要纽带,五尺道全长2000多里,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尺道北起四川宜宾地区、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市,是四川云南的必经要冲。


五尺道,沿途尽是高山峡谷、千仞绝壁地形,需要大量工匠利用古时工具开凿岩石,形成石阶。

或凿山开道,或遇水搭桥,那些在悬崖峭壁上构筑的通道或栈道,都需要出色的工程技术和协作能力。

通过五尺道,可以连接到安南道,南可至越南;转道西边可达缅甸。

五尺道的开辟,让秦朝首都咸阳,在经略四川的同时,拓展了与云南东部北部的联系,让中央政权的触角可以入滇治理,使其成为秦帝国的一部分。

五尺道,与秦长城、始皇陵、灵渠、阿房宫、直道、驰道并称为秦朝七大工程。

秦朝为什么要开凿五尺道3

秦长城:秦始皇三十三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共筑万余里,故史称万里长城。秦朝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长城。秦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如今虽然被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它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王寺街道。1956年,阿房宫遗址被陕西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03月04日,阿房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阿房宫遗址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属于世界奇迹。 2012年,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其中2.3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建设成国家级的考古遗址公园。前殿是阿房宫的主体宫殿。史载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磁石门为秦阿房宫门阙之一。秦阿房宫的建筑以磁石为门,一是为防止行刺者,以磁石的吸铁作用,使隐甲怀刃者在入门时不能通过,从而保卫皇帝的安全;二是为了向四夷朝者显示秦阿房宫前殿的神奇作用,令其惊恐却步。兰池宫秦始皇的一座寝宫,又名仙岛。因筑于兰池之畔而名之。上天台阿房宫殿祭祀天神的建筑物。古代先民认为,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恩赐和保佑。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国家物阜民丰,四海长平,定期率领朝臣登坛祈祷天神。祭地坛阿房宫中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动场所,专供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用。社代表国家。稷为谷神。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发源于黄土高原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上林苑为古宫苑名。秦都咸阳时置,周围二百多里,包括长安、户县、周至等地。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秦二世二年前208)竣工,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整个陵园由南北两个狭长的长方形城垣构成。内城中部发现一道东西向夹墙,正好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高大的封冢坐落在内城的南半部,是整个陵园的核心。陵园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封土北侧,陵园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东西两侧。形成了以地宫和封冢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规范的帝王陵园。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兵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秦始皇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秦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1976年-1978年,考古队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人员,各项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秦始皇地宫:即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我们还没有能力完全揭开秦始皇陵的真面目。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临潼始皇陵中。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 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秦直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是一条秦代修筑的交通干道。南起秦帝国都城咸阳附近的九泉山,穿越鄂尔多斯高原,直道绵延向北,直抵大漠深处阴山脚下的包头九原郡。全长700多公里。这条古代的高速公路在战时可以迅速的运送物资以及军事情报,在平时也可以方便出行,而且修建时间只用了两年半,而直到清朝时还在使用,而且修建难度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不小的挑战性,不得不说秦朝的智慧水平还是相当高的。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阻止和防范北国匈奴贵族的侵扰,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了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一条军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 这是位于甘肃省的一个大石窟,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这样的心血令人叹为观止啊。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地。

都江堰:这项工程也是秦始皇时期,但是是蜀郡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当时的目的是为了造福百姓,用于田地间的防洪以及灌溉。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 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 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这项工程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修建它是因为战争原因,目的是用于运送粮草到广西及周边地区。如今也就只是用于农用了,没别的作用。它也是秦始皇的手笔。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五尺道:始建于秦朝,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秦始皇为加强对夜郎、滇等西南地区郡县的控制,开凿了五尺道。五尺道仅宽五尺,是连接云南与中原地区的最早官道,为中原王朝在大西南地区建立统治奠定了基础。现存五尺道主要位于四川宜宾和云南昭通等地,如盐津县豆沙关,唐袁滋摩崖石刻就在五尺道旁崖壁上。在筠连塘坝,极少数古道当代还在发挥作用。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